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NHM中央大厅曼特尔龙

曼特尔龙

人类对于恐龙的认知,是从研究恐龙化石开始的。恐龙类动物出现在距今约2.25 亿年的三叠纪, 经过侏罗纪, 消失于距今约6600 万年的白垩纪, 前前后后有着1.5 亿年的历史,。比我们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要长的多。恐龙化石在地球上存在了上亿年,我国先秦古籍《山海经》中,将恐龙化石认为是神话中龙的骨头,龙骨作为一味中药是可以治病的。 而古希腊人则在《神曲》中,把它描述为神兽狮鹫(Griffin)的遗骨。所以恐龙化石一直都有出现, 但被归类到了神话一栏里。 直到19世纪初,随着启蒙运动中人们对科学的认知,古生物学家才开始正视这一奇特物种的真实性。

这是一具曼特尔龙的骨架,是一种生活在大约1.25亿到1.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的植食性恐龙,主要分布在现在的西欧地区。曼特尔龙体长9米,如果用后肢站立,高约4.5米。虽然它们上下颚的前部没有牙齿,但是可以用骨质的喙嘴剪断植物。曼特尔龙前肢的长度为后肢的一半,前肢各拥有五指,三只中间指、一只带有尖刺的锥状拇指和一只灵巧的小指,这可能有助于它们在觅食时掌控植物。来自曼特尔龙整体化石同一地点的足迹表明,它们可能是以家庭为单位,群居生活。

1914年,业余古生物学家胡利(Reginald Walter Hooley)在英国怀特岛发现了一具后来被称作“曼特尔龙”的化石骨架,这是在英国境内发现的最完整的恐龙骨架之一。不过,当时胡利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新物种,认为这属于禽龙化石。但后来被证明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恐龙。2007年,作为禽龙属修订的一部分,这种恐龙被美国古生物学研究者保罗(Gregory Paul)确立为新的属种,重新命名为曼特尔龙(Mantellisaurus Atherfieldensis)。保罗选择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19世纪英国外科医生、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博士(Gideon Mantell),他是第一位发现了禽龙的牙齿并命名禽龙(Iguanodon)的人。

禽龙和曼特尔龙关系非常密切,都是禽龙属。尽管它们存有差异,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。它们的前肢上都拥有巨大的拇指尖刺,可能是恐龙抵御掠食者的主要防御工具。曼特尔龙是一种体型轻量级的禽龙。与禽龙相比,它更小,前肢比禽龙短,重约750公斤。因此保罗提出,曼特尔龙可能是用两条腿行走,只有在缓慢移动或静止时才使用四条腿。相较而言,禽龙实际上有很长的前肢,很可能擅长四肢着地四处走动。

大厅(Hintze Hall)里展出的这副骨架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曼特尔龙骨架之一。在这之前,这副骨架曾经悬挂在恐龙馆里。这个标本由大约80%到90%的真骨组成,是曼特尔龙的正模标本及整体参照样本,所有其他的同类标本都必须与之相比较。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种此类恐龙,也是科学史上第二种被命名,和加以叙述的恐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