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四七年11月5日,盖伊福克斯之夜(Guy Fawkes night),人们正点燃篝火、燃放烟花。一头年仅一岁半、体重刚过10公斤的大猩猩,怀里抱着一个热水瓶从巴黎来到伦敦动物园。这个半年前还生活在法属喀麦隆丛林中的小家伙,不会理解人类为什么要燃放焰火,只知道从未听过的巨大响声有些可怕。一位饲养员只好留在他身边,安抚无法平静的大猩猩宝宝。于是他继承了那个夜晚的名字——盖伊,开始了在伦敦动物园生活的32年。
当盖伊抵达伦敦时,研究者们已经把一团乱麻的分类基本理清。不过今天所用的两物种四亚种的分类方式,要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完全成型。现在,大猩猩属包括两个物种——西部大猩猩和东部大猩猩,两个物种又各自包括两个亚种。大猩猩都生活在接近赤道的非洲中部,但两个物种的栖息地相距超过1000公里,基因差异比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之间还大。 它们在形态也有明显区别:东部大猩猩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灵长类,雄性体重可以超过200公斤,雌性体重则是雄性的一半;西部大猩猩体重较轻、胸脯较窄,但雄性平均体重也有170公斤,此外成年雄性的头顶毛发并非纯黑,而是红棕色的。
按照今天的标准,盖伊是一头西部低地大猩猩,这也是目前所有动物园饲养的唯一一个大猩猩亚种。 十九世纪的非洲探险故事中,大猩猩被形容为 “丛林之王”、“来自地狱的梦幻生物”,“半人半兽”,这些描述催生出金刚这样拥有感情和智慧但又暴力的怪兽形象。但来到伦敦动物园的游客看到的,并非野蛮凶暴的巨兽,而是安静地坐在一角的盖伊,他有时会接住飞到身边的小鸟,好奇地观察一番,再将它们放走。巨大身躯和温柔性格的反差迅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,也改变了公众对大猩猩的刻板印象。
与此同时,在非洲山地中,在古人类学家路易斯李奇的支持下,珍•古道尔前往坦桑尼亚研究黑猩猩,而戴安佛西则继承乔治夏勒的成果,到卢旺达展开对山地大猩猩的研究。持续将近二十年的长期观察,让人类得以了解山地大猩猩的生活方式,知道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吃什么、如何与伙伴相处。 如果伦敦动物园的访客了解过这些知识,就会发现盖伊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状态完全不同。那时,人类对如何饲养大猩猩的知识恐怕比对野生大猩猩的了解更加稀缺。
雄性大猩猩要十八年才能完全成熟,盖伊年轻时,在动物园中照顾大猩猩的知识和手段远称不上完善。笼舍空间有限、缺少丰容措施、每日被大量的游客近距离围绕……此外对于群居的大猩猩来说,孤独也是重大问题。伦敦动物园一直尝试为他找一个伙伴,但直到一九六九年才成功为盖伊介绍了五岁的雌性大猩猩洛米。两头大猩猩相处融洽,却始终没能产生爱情,盖伊没有留下后代。
人类对盖伊的爱是显然的,但最终夺走盖伊生命的,也同样来源于游客的热爱。盖伊年轻时,动物园的管理并不严格,热爱着盖伊的游客向他投喂数不清的水果派、冰淇淋和其他甜食。但大猩猩的身体适应的是并不甜蜜的植物茎叶,盖伊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患上了蛀牙。一九七八年,兽医们不得不为他动手术解决蛀牙问题。不幸的是,在麻醉期间,盖伊因为心脏病发作而告别了这个世界。